北京密云特大暴雨成灾,各方救援全力展开

发布于:2025-07-27 阅读:3
7月26日下午到27日凌晨,北京密云西北部特大暴雨,最大降雨量超300毫米。多地受灾,道路中断、设施受损。村干部组织转移村民,高地民宿成安置点。消防等救援力量紧急集结,争分夺秒救援。灾害也引发对防灾减灾的反思。

2025年7月26日下午至27日凌晨,北京密云西北部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的袭击。短短半天多时间,最大降雨量超过300毫米,达到了特大暴雨级别。这场暴雨来势汹汹,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。

特大暴雨

石城镇、冯家峪镇和不老屯镇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。部分道路被冲断,大量房屋被淹,电力设施受损,低洼处房屋进水,村民被困,场面十分危急。在不老屯镇半城子村,湍急的水流如猛兽般奔腾而过,主干道上树木倒伏严重,整个村庄仿佛被洪水“肆虐”。一位村民心有余悸地说:“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,感觉整个村子都要被冲走了。”

冯家峪镇的情况更是严峻,部分村子不仅道路被冲毁,电力和通讯也全部中断,与外界失去了联系。在这种情况下,被困村民的安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,当地紧急启动救援。27日凌晨,张家坟村村干部连夜组织转移村民,过程持续至凌晨四点半,共转移约360人。高地民宿成为临时安置点,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避险位。石城镇张家坟村的崔女士经营民宿已有15年,此次她的民宿与村内另外两家位于高处的民宿一起,被设为临时安置点。崔女士说,因正值暑期旅游旺季,民宿本就提前备了不少食材,能供60多人吃一两天。

救援行动

消防、武警等多支救援力量迅速响应,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地区。由于道路中断,部分救援人员只能徒步挺进,克服重重困难,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援行动。消防队员们组成突击队,利用海事卫星与受困的冯家峪镇取得联系后,毫不犹豫地徒步进入受灾区域。他们在湍急的水流和泥泞的道路中艰难前行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尽快解救被困群众。在救援过程中,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,用担架、绳索等工具,将被困村民一个个转移到安全地带。有的队员在水中浸泡了几个小时,体力严重透支,但仍然咬牙坚持。“只要还有一个村民没有获救,我们就不能停下来。”一名消防队员坚定地说。

与此同时,武警部队也迅速投入到抢险救援中。他们协助当地政府疏散群众,搬运物资,为受灾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此外,医疗队伍也随时待命,为受伤群众提供及时的救治。

经过一夜的奋战,凌晨1点多,洪峰峰值终于过去,水位逐渐开始下降。这让紧张的救援工作迎来了一丝曙光,但危险依然存在。由于水淹路面可能存在水毁,周边山体也有二次滑坡的风险,救援人员在行动时格外小心。他们一方面继续搜寻可能被困的群众,确保没有遗漏;另一方面,开始对受灾地区进行清理和排查,为后续的恢复工作做准备。

列车效应

公路部门迅速组织力量,对中断的道路进行紧急抢修。大型机械在现场轰鸣作业,清理倒伏的树木和淤泥,争取尽快恢复交通。然而,由于道路受损严重,抢修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,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。在通讯方面,相关部门也在全力抢修中断的基站,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通讯信号。目前,所有行政村已实现卫星电话通联,基本保障了信息的传递。

这场强降雨灾害也让我们深刻反思。从气象预警来看,虽然提前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,但在信息传达和民众应对方面,是否还存在提升空间?如何让预警信息更加及时、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居民手中,让大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,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如何提高道路、桥梁等设施的防洪能力,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,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此外,对于山区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,如何加强监测和预警,提前做好防范措施,避免类似灾害的发生,同样至关重要。

此次密云特大暴雨,罪魁祸首是“列车效应”。中国气象频道的分析师信欣解释,26日夜里,北京北部的空气形成强对流天气。这些对流产生的下沉气流,往北跑时被大山挡住,往南跑的气流撞上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,撞出了一堆新的对流云团。这些新云团像接力赛一样,一个接一个往密云这边凑,导致密云那片儿的雨一直不停,最终形成了特大暴雨。

这场暴雨不仅是对当地应急能力的考验,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极端天气下的防灾减灾措施。对于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而言,这样的洪水强度前所未有,灾后重建与未来的防汛准备,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北京密云 特大暴雨 救援行动 列车效应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