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开“特供”生意的真相与困局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4
本文聚焦特供生意,山姆会员店因选品问题引会员不满,凸显经营模式困境;市场监管总局销毁大量特供酒,揭示其背后消费陷阱;电商特供也曾问题频发,如今正向按需定制转型。特供生意面临诸多挑战与变革。

在商业的舞台上,“特供”生意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。它时而以会员制超市的形式出现,时而又化身成各种打着“特供”旗号的商品,在市场中掀起波澜。

特供生意

山姆会员店,这个曾被视作会员制超市标杆的企业,近年来却因为选品问题被骂上了热搜。会员们原本对山姆充满信任,认为这里是可以“无脑入”的购物天堂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山姆的选品逐渐不能让会员们满意。会员们抱怨山姆下架了他们喜欢的商品,而上架的一些商品,如好丽友,更是引发了他们的愤怒。他们觉得山姆变了,不再是那个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山姆。更有会员认为,货架上那些没有Member’s Mark标志,且在其他商超随处可见的商品不应该出现在山姆,这让他们缴纳的会员费成了“智商税”。

实际上,山姆在去年底经历了一次换帅,有人将山姆的变化怪罪于华人高管。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,山姆在中国接近特供生意的经营模式才是最大的问题。山姆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,真正爆火是在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。它利用会员制度,通过260元和680元两档会员费制造等级区隔,吸引了大量中产阶层。其爆款商品通过网络平台病毒式传播,让山姆会员成为一种精致生活的标签。然而,为了维护会员,山姆需要保持商品的新鲜度和独特性,这导致其将成本转移到供应商头上。同时,山姆的全渠道扩张和二三线城市下沉,也带来了供应链和品控的压力,负面消息不断。

特供酒

“特供酒”也是特供生意的典型代表。市场上所谓的“特供酒”乱象丛生,制售“特供酒”的不法行为屡禁不止。这些“特供酒”往往以低价酒为原料,通过灌装和包装,摇身一变成为“高端酒”,甚至有些是用酒精、香精和色素勾兑而成。它们打着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幌子,欺骗和误导消费者,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,严重损害了相关形象。

为了打击“特供酒”乱象,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了“特供酒”清源打链专项行动,公安部也开展了“净风”专项行动。12月24日,市场监管总局组织了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,13.2万瓶“特供酒”及9.2万件包材被绿色环保、无害化销毁。这一行动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息:制售“特供酒”的生意做不得。同时,监管部门还需加大对平台的监管,防止“特供酒”通过网络直播割消费者韭菜。此外,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“特供酒”,培养理性消费意识也至关重要。

“电商特供”也曾是特供生意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它最早出现于家电行业,品牌为避免电商冲击线下渠道,生产出“电商专供款”。然而,这些商品逐渐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。消费者发现,同样品牌型号的商品,线上线下在质量上存在差异。例如,彩电的屏幕、卷纸的层数和重量、电磁炉的电器元件等都有所不同。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,甚至惊动了《人民日报》。

电商特供

不过,随着电商的发展,“电商特供”也在发生变化。一些企业开始借助电商平台,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按需定制。新宝电器为拼多多平台打造的“东菱牌绞肉机”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。它采纳了平台用户需求大数据和研发建议,舍弃不必要的附加功能,集中满足绞肉安全和便捷两个需求,将售价降到同类产品的一半,首发日就卖出一万多台。这种“按需生产”的模式,让“电商特供”向“消费者特供”转变,成为零售行业的新趋势。

特供生意在市场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。无论是会员制超市、特供酒还是电商特供,都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,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特供生意 山姆会员店 特供酒 电商特供

相关文章